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8: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0:57
在《中国·成都“汶川大地震”诗歌选》的开卷篇章中,作者们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地震发生时成都的震撼感受。哑石的抗震传单诗(9首)揭示了地震初时的紧张与悲壮,徐甲子的“5·12纪灾”表达了对灾难的深切怀念,陈小蘩的“5-12汶川大地震”凝固了那一瞬间的悲痛。席永君的“何时,家成了恐惧之地……”展现了家庭在灾难中的无助,张风霞和胡岱的诗歌则直接向遇难者致以哀思和祈祷。
接下来的诗篇,如朱晓剑的“摇晃的夜晚”和陈薇的“穿过黑夜”,记录了震后的惊恐与坚韧。韩俊劫的“地震亲历记”、胡仁泽的“卧室--写在汶川地震第12天”以及举人家的书童的“5·12记”等,都是地震发生后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映。候平章的“成都惊恐之城”和许岚的“大爱使悲情化为乐章”,传达了灾区人民的团结与坚韧。
在“日月篇”,诗人们挖掘废墟中的人性光辉,如林雪的“亲吻四川”、郑小琼的“祈祷奇迹”、蒋蓝的“向死而生”等,以诗歌为载体,展现了灾区人民的希望与重生。周世通的“汶川大地震抒怀”组诗,以及赵思运的“2008年5月19日的中国”,进一步刻画了灾难中人性的坚韧和国家的悲壮。
“招魂篇”则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悼,如“大地上的黑色哀歌”。而在“天下篇”,诗人们强调了共患难的团结,“我们都是汶川人”。儿女篇中,如“大地的摇篮曲”,象征着灾区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英雄篇则歌颂了在灾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如“国旗照耀的道路”象征着国家力量和希望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