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1 03:13
沃尔特·巴德,13年诞生于德国施勒廷豪森,年轻时在蒙斯特和哥廷根大学求学,191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学术生涯中曾在汉堡大学的贝格多夫天文台任职,后于1931年移民美国,加入了威尔逊山天文台。在这里,他与弗里茨·兹威基和埃德温·哈勃一同展开深入的天文学研究,尤其是在超新星和星系领域。
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巴德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00英寸望远镜,与兹威基在1934年提出“超新星”这一术语,解释了恒星向中子星转变的过程和宇宙线的来源,这一理论在当时极具革新性。1935年,他与兹威基合作推动了第一台施密特望远镜的建设,该望远镜在帕洛玛天文台落成,口径为45/65厘米。他们还共同发现中子简并压力能支持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
战争期间,巴德作为德国侨民,留在了威尔逊山天文台,得以利用望远镜进行观测,由于洛杉矶的战时灯火管制,天文观测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巴德在仙女座星系内部首次观测到了单个恒星,他区分出两类恒星,即年轻的星族Ⅰ,主要分布在旋臂中,和年老的星族Ⅱ,分布在星系中心和球状星团。
二战结束后,巴德移至帕洛玛天文台,继续使用200英寸望远镜的研究。他发现星族Ⅰ和星族Ⅱ各自拥有独特的造父变星族,这导致了哈勃在测量仙女座星系距离时的误解。巴德纠正了这一错误,重新计算出仙女座星系的距离为200万光年,这个结果揭示了星系距离的普遍低估,推高了对宇宙年龄的估计,从20亿年增长到50亿年,解决了地球年龄与宇宙年龄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