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7:06
1. 业力是佛教中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人行为在道德层面的结果,这些结果会影响其未来的命运。在佛教中,业力被视为推动生命连续性的重要力量,并与缘起论和无始无明化的世界相联系。
2. 佛教中的业力根据行为性质分为善业和恶业;根据果报的确定性分为定业和不定业;根据果报的范围分为共业和别业;根据果报的差异分为引业和满业。善业和恶业由不同的行为所构成,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正法念处经》中提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3. 佛教中的三业是指身、口、意的行为及其相应的结果。不正当的具体行为包括: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业的贪、嗔、痴。佛教的戒律旨在防止这三业导致恶行。
4. 在佛教经典中,如《妙法莲华经》,提到了身口意三业清净的重要性。在密宗修法中,通过口诵咒语、手结印契、心作观想,使三业相应,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5. 佛教的皈依仪式中包含了发愿,其中包括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承诺。在拜佛时,也要求身口意三业保持清净。
6. 身业是指通过身体行为所造的业;口业是指通过语言行为所造的业;意业是指念头,身口之业都是随着意念而产生的。念头善良则造善业,念头则造恶业。
7. 十恶业包括身三恶业:杀生、偷盗、淫欲;口四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恶业:贪、嗔、痴。这些恶业不仅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也是各种灾难的根源。
8. 业还可以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分为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可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