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07:41
在全球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问题中,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成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关键力量。美国回归COP15会议,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积极参与,标志着全球进入了有效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时代。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与尾气排放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进程。因此,全球主要国家、组织、汽车生产商、能源供应商与风险投资企业共同行动,推动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动力系统电动化战略转型。这一过程旨在形成多层次结构的电动汽车社会基础产业,并构建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电动汽车社会形成。
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积极实施电动汽车科技战略,促进汽车工业的升级与电动化转型,培育和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环境亟需完善、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竞争力不足、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差、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意识低、关键技术有待加强、车辆成本高与商业模式探索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分析国外电动汽车社会的发展现状与阶段特点,本报告着重总结了我国电动汽车社会的发展历程、基础产业结构特点,以及、标准、组织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结合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的建议,旨在完善我国电动汽车社会的发展。
解决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社会的首要条件。世界主要国家与组织制定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旨在减少交通领域对全球气候与环境的影响。以欧盟为例,其将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作为交通领域车用能源战略的关键因素,旨在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0%。为此,欧盟规定2015年之后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需降至130g/km,并力争到2020年降低至95g/km。为实现这一目标,全球汽车生产商积极探索技术方案以降低车辆碳排放。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世界石油危机、中东局势与北京的雾霾天气等事件,促使世界范围内加快汽车技术进步与电动汽车社会建设。柴油车、替代燃料汽车的规模应用与先进汽车技术的开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车辆碳排放,但长远来看,无法完全满足未来低碳交通的需求。未来我国公路交通将采用传统车辆、替代燃料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行发展,并最终转变为低碳甚至无碳交通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环保意识的提升、健全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构成我国电动汽车社会的主体。
电动汽车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传统汽车产业的重组、新事业的发展。这一过程需要传统汽车生产与销售企业、电机生产商、电子生产商、材料生产商、能源企业与IT企业等共同努力。在相互发展趋势中,由整车企业主导、零部件企业附属的传统垂直整合型汽车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链将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汽车制造商与为电动汽车社会服务的基础产业以及相应的水平分工式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
在构建电动汽车社会过程中,四层次产业结构是国外电动汽车社会基础产业的典型特征。这一结构包括基础设施、应用主体、控制层与服务层。基础设施层包括发电站、输电网、充/换点站、充电桩等;应用主体层涉及从电网接受电力并实际发挥功能的产品或向电网传输电力的产品阵容,如电动汽车与能源网络子系统中的蓄能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控制层综合考虑电动汽车与太阳能电池的应用特点,通过整个电网进行电力最优分配的控制;服务层则强调与应用有关的服务,如利用电动汽车进行拼车、固定价格回购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等。
在“十五”与“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动汽车社会进入了科技引导的初期发展阶段,以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为主要特征。这一阶段着重开展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测试环境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标准体系搭建、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此外,顶层设计、产业与鼓励、产业化推进、技术路线、产品R&D、试验及研发中心、示范推广与市场培育、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与推进。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快速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发展的好坏将决定我国能否抢占未来全球经济新增长点,以及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动力系统转型的顺利实现。然而,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面临无发展经验和模式可借鉴、制造价值链不完整、利益方争斗、技术基础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意识不足、开放协同创新机制不畅、导向与技术战略需优化、示范推广普及发力点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加强电动汽车社会内涵研究、形成合理分工与利益均衡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突破面向普通消费者全天候环境使用的电动汽车产品短板技术、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深化技术创新联盟与产学研合作、加速国家标准制定并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及思考如何应对标准化趋势,以形成我国电动汽车的国际竞争优势。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