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20: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21:10
绿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铅绿釉陶的出现标志着绿釉的早期形态。自那时起,低温绿釉的烧制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宋代的磁州窑和定窑等窑口均有烧造绿釉瓷器,其中定窑所产的绿釉被称为“绿定”,极为珍贵。金代和元代的扒村窑与磁州窑在绿釉釉下彩褐彩的制作上也有所成就。元代景德镇在瓷胎上烧制出了孔雀绿釉与釉下青花的新品种,成为绿釉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明代的绿釉以孔雀绿色为主,早期有“瓜皮绿”等色系,其中永乐年间所产淡绿色釉尤为有名。明成化年间,孔雀绿翡翠绿釉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孔雀绿釉的进一步发展。
明代景德镇烧制的单色孔雀绿釉瓷器有两种烧造方法:一种是在素胎上直接挂釉烧制,这种釉面容易开片剥落;另一种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剥落现象较少。正德年间,孔雀绿釉瓷器多为精品,其色泽如孔雀尾翎上的翡翠羽毛,碧翠雅丽,绿釉映衬着黑蓝色鱼藻纹样,别具情趣。嘉靖时期,绿釉烧制技术进一步提升,瓷坯上挂含铜釉料,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成翠绿釉。清代康熙时期,绿釉烧制达到了鼎盛,色调丰富,其中“瓜皮绿”在康熙年间烧造最为成功,用于装饰瓜形器物尤为珍贵。雍正时期,瓜皮绿釉层肥厚滋润,绿中泛黄,如春日柳叶,别具风韵。
清代绿釉新品种多样,如郎窑绿、鹦哥绿、松黄绿、龟绿、湖水绿、鱼子绿、秋葵绿等。其中,“郎窑绿”又称“苹果绿”、“苹果青”、“绿郎窑”,是郎窑红的窑变产品。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铜红釉的氧化、还原不一,里外釉面均呈浅绿色,显玻璃光泽,有的甚至比郎窑红更为名贵,釉色微绿莹润而泛五色光,器身布满极细小的纹片,因此又被称为“绿哥瓷”。郎窑红还有一种窑变品种是“反郎窑”,因铜红釉的氧化、还原不一,形成器里釉为红色,器外釉为绿色,类似绿郎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