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是大义讲的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4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15:48

  许多商家开始高举“慈善公益”的旗帜进行企业营销,实现着“一箭三雕”的美梦:不用广告费却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向公益慈善事业献力;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慈善营销让本无功利的公益性慈善,开始搭上商业的快车一飙而起!

情景再现1:

  前段时间,章子怡的“诈捐门”可谓是闹得满城风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消息一出连国外都开始*国际“章”了。这一事件归根结底不是章子怡到底捐了多少,而是章子怡捐得太高调,永远先说后做。俗话说:言多必失,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相信章子怡小姐不会不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可是到了她那里早就把这两句话抛在了九霄云外,“敲锣打鼓”喊着捐赠,她的种种表现有悖于传统的中国人低调、谦虚的品格。

诡计揭秘1:

  国际通行的“现代慈善”理念认为,慈善是种公共行为,捐赠以慈善组织为中介,捐赠与受赠分离,更重要的是,慈善行为本身不存在感恩与求回报的心理,这就使慈善行为摆脱了“情感债”、“道德债”的精神桎梏。

  而在中国,这些已成为国际惯例的“现代慈善”基本理念,还远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仅“慈善属公共行为”这一条,中国都远远达不到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慈善捐赠80%来自民间的状况相反,中国慈善业的捐赠只有10%来自普通百姓,普通市民对于慈善事业尚未有足够的自觉和热情。

  中国人做慈善,自觉和热情不够是其一,而更为严重的是做点儿慈善之后便大声吆喝,大有唯恐天下不知之势,同时还强烈要求受赠者时时感恩,永久相报,并不时地拿中国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来进行“道德要挟”。

  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明证。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公开宣布,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继续受助的资格,理由是受助者不知感恩戴德,结果社会一片哗然,人们纷纷开始谴责大学生的忘恩负义……简单的资助,已变成了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上演的一幕精彩的慈善秀。对此,张杰夫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中指出,“取消受助资格”本身就是说不通的,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捐助行为本身就是自愿的,也是快乐的,帮助受助者走出困境,就是捐助的目的。捐助者感恩,感谢的也应该是社会,如果感恩变成一对一的个人行为,容易结成个人恩怨,也蜕变为“契约”行为了。

  民政部前*、中华慈善总会第一任会长崔乃夫也曾经指出,中国离一个真正成熟的公益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公益事业要达到美国的水平,至少还要50年,而目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宣传、引导和培育工作。

  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问题,首先是慈善理念的转变问题,慈善文化和新慈善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尤其需要互联网的强力相助。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网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82.50%。怎样利用这个新兴强大的宣传平台,普及慈善文化和理念,已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情景再现2:

  “我是 103 个孩子的爸妈,孩子不读书,没出路;学校自己盖,老师嘞自己做,360 行,干了一大半。 腰痛时,肩头的担子突然重了很多。……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

  这个由中美史克芬必得品牌拍摄的公益广告,源于真实人物和真实故事,展现 石青华 老师的无私爱心与芬必得品牌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在人们心里荡起阵阵温暖。自此,人们很快记住了光爱学校中 103 个需要资助的孩子,记住了朴实无华的石老师,记住了中美史克的芬必得品牌。而石老师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儿、孤残儿童、特困儿童的故事,更是被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广告播出前,孩子们温饱不能保证,生活非常艰苦,而在芬必得广告播出两个月后,吃的问题基本解决,而且顿顿有肉,告别了以前顿顿吃大白菜的历史,石老师也告别了“白菜爸爸”的称号。

  随后几个月,教学设备也在改进,孩子们生活质量更快提高。现在,关爱学校有了专业的体育、美术、音乐、电脑教室,还有图书室。生活方面,每个孩子每天有一袋鲜奶。顿顿吃大白菜的历史结束了,电脑教室和“健康小屋”建起来了,志愿服务者也来了……

  因为参与芬必得品牌公益广告的拍摄,光爱学校的石青华和 103 个孩子不但与中美史克公司结下深厚的友谊,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援助。而这些,都是芬必得公益广告带来的效应。

   诡计揭秘2:

  或许,对于广告来说,他本身包含了太多的商业成分,但就像濮存昕在一条奥运公益广告里面所说的:“但是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

  而中美史克公司在广告拍摄结束以后,仍然也还在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未来考虑。日常健康方面,为分担石老师在医疗费用方面的开支,中美史克专门请来医生为孩子们体检,并出资建立“芬必得健康小屋”配备了 20 个小药箱,里边有治感冒、发烧、腹泻的常备药,还有血压计、视力检测仪、听诊器等常规器械,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在这里就能全部得到解决。

  为使孩子们多掌握一些竞争技能,继“芬必得健康小屋”之后 2008年11月11日,“光爱之家——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培训中心”在关爱学校挂牌,中美史克捐赠了“芬必得健康运动屋”,配备了各种舞蹈、运动健身器材。孩子们一方面可以接受艺术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更令人感动的是,中美史克的员工还特意为关爱学校成立了一个志愿者服务队,每个月都去关爱学校帮助孩子们,教他们舞蹈、武术、做手工,和他们一起种菜。和孩子们孤独的心灵沟通,给他们更多心理上的温暖和爱抚。

诡计分析  

如今的慈善,已经像一个女主角,既登上了流光溢彩的网络舞台,还有来自背后导演的倾情指导。而这个幕后导演就是我们的商家,他们高举“慈善公益”的旗帜进行着企业营销,正实现着“一箭三雕”的美梦:不用广告费却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向公益慈善事业献力;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

  思科借助“网助计划”有效传递着“新网络,人为本”的新理念,为向“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的转型埋下了有效的网络人气伏笔;微软通过MSN实施的 I'm计划,以一种轻松而无需成本的方式唤醒着大众的慈善情怀,MSN的人气随之狂飙。即使未借助网络的招商银行近日也宣布:“爱心操场,红东中国”活动才进行八个月,发卡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并实现了年内翻番的奇迹。

  慈善营销让本无功利的公益性慈善,开始搭上商业的快车一飙而起!但飙向何处,途中陷阱几多,着实让人深思!

  另外,众多不具备募捐资质的民间募捐行为,包括个人的和企业的,他们既不具备募捐的法律资质,更缺乏第三方的监管,那么他们募捐的善物和善款将流向何处?谁来监管?

  不仅仅是民间募捐行为,即使是合法的慈善机构,其善款流向和利用也还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有效监管。对此,我们必须呼吁慈善捐助的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尽快出台和实施。

消费指南:

  打着某种名义、某个幌子获取暴利的事情很多,例如,一些保健品企业、专科医院高举“公益”招牌,宣扬“解决亚健康”、“关爱女性”、“某某慈善工程”等,实为促销宣传口号而已。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名传千里”,社会传播最快的永远是那些不光彩的东西,于是人们开始顿悟“伪公益”背后巨大的目的性,慢慢地对“公益”该词也麻痹了。   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公益营销领域,其它行业、别的门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最终的结果都是造成了经济学中“劣币逐良币”后果。当然,这不能说民众的认识过于感性,而是企业家、学者对公益营销的研究、解释太少。 不过,我们也没有必要为此去担心,因为,好的东西总是经得起考验和历练的,随着媒体公益营销内涵的阐释,大企业对行业的主动整合,市场也会越来越规范化,公益营销本身也会对企业逐渐筑起无形的道德门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0.35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