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盅桶是手工做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4:06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2:14

  古代匈奴的服饰
  汉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苗人服饰
  女装。

  布料一般为麻布。麻布又为自种的麻,抽丝纺线后,用木质的古老的平机手工纺织而成,质地亦较为精细。

  布一般都要经过蜡染。蜡染可能是先做成衣料各部分后才进行的,因为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衣袖的图案一般是对称的。一般装饰的上衣为白底蓝花图案的蜡染衣服,整个上衣全由精细美丽的手绘蜡染花纹图案覆盖,显得特别素雅。这几乎是素装,但在上衣上绣花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在观察中,我看到几种形式,一是衣服的左右幅刺绣的;二是只有左右袖子上部分刺绣的;三是左右袖子全部刺绣的;四是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袖子全都刺绣的;五是整个上衣全部刺绣的。在更细微的差别上还可以分类,但此分叙已经体现了生活装到盛装,从老年装到青年装的一般原则,不过这种原则已经被她们自己打破。生活装是不绣花的一般的蜡染上衣,这几乎问题不大;全绣花上装在花场上确也鲜艳夺目,但也有部分姑娘仍着全素色蜡染的上衣,仍然十分引人注目。

  梭嘎苗人的这种上衣,无领,窄袖,前裾短,后面有一与下裙一样长的长方形后幅。这个长长的后幅是任何一件女上衣都得有的东西,并且是上衣绣花的起点和必须之处,也就是说,哪怕是全素色的蜡染上装,这后幅上也是要绣花的。这后幅上花纹一般是横条花,有致地从下到上,一道一道地与背部的花色相接。

  上衣上的刺绣,有直接绣在经过蜡染处理的衣服上的,这样一般就以白底蓝花蜡染图案为底色进行衣服的装饰,另外有整块的绣好,然后叠缝在衣服上的,如有部分姑娘的肩、袖处的绣花图案就是如此。图37女上装前面。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在蜡染和绣花上,她们不管使用多少种图式,都讲究左右袖,左右衣幅上花纹图案的对称效果。另外,对称的原则还被应用于左右的图案中,这些作为左右大对称的图案中。也在上下、左右关系上体现这一对称原则。可以说,她们上衣的每一处图案都表现一定的对称关系,这使得梭嘎苗人的女性上衣上的图案花纹,既变化万千,又协调统一。

  这种无领的上衣,从颈处下来,必有一方长长的幅边,这条幅边也被梭嘎苗人聪明的女性充分利用。这条幅边的图案不管是蜡染和刺绣,在表现对称原则的同时,又从最根本处表现每一件服装的与众不同。在1995年正月初十的花场上,你很难找到上衣图案花色完全相同例子,在我的镜头上曾出现了四个姑娘,上衣的花纹图案几乎一致,在左右袖、左右幅上的花纹图案大致相同,但这四个姑娘的四条幅边的花纹图案却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就把“雷同”二字轻轻抹掉了。

  这种上衣只有一个位置在衣服中部的布结相系,作为钮扣。这种布结即便完全系住,女性V字型的*都将露得很大很深,完全看得到外衣里的内衣。我们现今看到的女性内衣多为红色或粉红色的衬衣,此明显为现今市面上的一般衬衣。最初的传统的梭嘎苗人女性内衣大概不是这个样子,应该是普通的麻织内衣,或者说根本没有内衣。至于现今内衣的颜色,这与一般的粉红色、红色表现青春骄艳的观念是相通的,故我以为,如果她们传统的衣饰中有内衣,颜色也是倾向于红色的。

  在内衣里面,应该是束胸一类的东西,但据知乳罩在她们几乎是没有的,只有极少的有外出经历的女性才有戴它的可能性。图38女下裙。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梭嘎苗人女性的下装是一幅桶式的百褶裙。一般以黑色为基底色,间以红、浅蓝色的条,形成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非常醒目。最经常的色彩搭配是这样的,从裙边算起,第一道是红色(或为半道),第二道是黑色,三道是红色,四道是黑色,五道是浅蓝色,六道是黑色,七道是红色,八道是黑色,九道是浅蓝色,十道是黑色,十一道是红色,十二道是黑色,十三道是浅蓝色,十四道是黑色,十五道是红色,十六道是黑色,再以上就是裙腰,这里一般就是白底蓝花的蜡染布料缝制了。这十六道色条(可能实际中的色道有一定的变化,但不大),五道红色,三道浅蓝色,八道黑色,黑色和红色的色条宽度大致相同,有一定的差异,但不是很大,但三道浅蓝色色条宽度只有黑、红色宽度的一半左右。或者更窄一些。色彩上黑色不变,但红、浅蓝在总的色调不变的情况下就有许多变化,如桔红、淡红、昏红、过渡红、黄红等,浅蓝色也是如此。我在花场上,见裙子的色调总的如此,但见不到完全一样条纹和颜色搭配的两条裙子。

  据调查询问得知,传统的妇女装饰中,裙子里一般也就没有内裤,腿上也没有裤子一类的衣物,完全靠裙子和衣服来保暖。但现今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部分女性已经在里面穿上了内裤和棉毛裤一类的东西保暖了。图39织布机。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这种裙子的长度一般达到小腿的中部。裙子下的小腿上,就是一传统的物件了,这是一片白色的很厚的毛毡,它长度与每个人的小腿长度一样,即从踝关节直到漆关节处,宽度也与小腿的粗细适中,使用时把它裹在小腿处,漆关节处有绳绑好,脚背处又有传统的钉子鞋延伸上来的布片套住、绑好。这块裹腿毛毡的保暖应该是有特别功效的,特别是在过去传统的女性下身穿戴中,就显得异常重要。

  毛毡下面就是鞋了。传统的鞋是牛皮为底,底有铁钉,绣花鞋面,上有一黑色软布统,把布统提起,形同今天所见的半腰水靴。这种鞋的牛皮底约有五层,多为健牛皮所为(可能也有多几层的或少几层的),底上有十数颗铁钉分布,在泥泞的山区行走不易打滑。鞋的帮是布面绣花,男女鞋都绣花,但女鞋的颠色为红色等,男鞋的颜色大概淡雅一些。另外。男女的区别主要在于:女鞋的鞋尖是一个带钩的形状,而男鞋的鞋尖部则包了一块硬牛皮,其余部分大致相同。梭嘎苗人在不久前是很看重此鞋的,一般的女儿出嫁的陪嫁品中就得有鞋。我在一杨姓家就看到了这样的实物。现今的梭嘎苗人男女已经没穿这样传统式样的鞋了,但对鞋底带钉的鞋情有独钟,故在每一个男女的脚下,都有一双带胶钉的足球鞋,以替代皮底的铁钉鞋。这也是文化事象流变的例子之一。

  以上是女性身上的衣装,但还得有三样东西才能组成梭嘎苗人女性服饰的整体,这就是脖子的铜圈、小腹处的肚兜似的饰物,以及这个饰物带上的数条手巾。

  铜圈。铜圈作为女性的一种妆饰品是挂在脖子处的,铜圈为圆形,脖子后处是普通的铜棍状圈,下巴处铜圈有卷曲的妆饰花圈。这样的妆饰铜围有的女性戴,有的女性没有戴,但据知为戴圈多的显贵。观察到的情况,戴者少者四个圈,多则八个。图40章围。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小腹处的类似肚兜的东西基本为圆形,黑色,质地为毛毡,很厚,大小正好把腹部、耻部下延全部盖住。此物她们叫“围腰(章围)”,而我以为它肯定有自己更深含义的称呼。此物的上部处连接两根带子,挂在人的脖子上,左右还有两根小一些的带子系在腰上。

  问及此物的实际效用和意义,一般只说是为了好看。我以为它不可能是家务活的围腰,在外和在家劳动时不取下,只把它转到身后去。也不是为了手的保暖而设制的,因为梭嘎苗人女性手的取暖大都伸至后腰的上衣尾幅下,并不放在此物下。唯一的实际功用就是为腹部和耻部挡风寒了,但又不完全,放在外面,挡风寒的功效有,但并不明显。我以为,它肯定是某种文化含义的表达,比如对最原始的遮羞布、皮幅的回忆和外化,故而此物的文化意象很古老。调查反映说“是一种规矩”。

  系在“围腰”带的手巾也是梭嘎苗人身上的饰物之一。这些手巾一般带花,花色多种,有带,分两条、四条、六条对称系在左右的带上,然后垂下,大致达到“围腰”的底部或者超过露出,在“围腰”两边。此物问及,也是说好看,文化事象的蕴含一时不好理解。

  在梭嘎苗人中,男性的衣饰也显得很重要,至少比一些男性消失了民族服装的民族重要,因为他至今的服饰消失的并不很多。图41生长中的麻。梭嘎苗人织布的主要原料。

  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男性的头上三十年前是有饰角和盘发的,但现今一如汉族,只包了一块黑色的帕子。

  男性的上衣布料是麻织的土布,染成青黑色。有硬领,窄袖,从领口到下摆是两排白色的蝴蝶结式的布纽扣,左右有两个四方形的口袋,口袋就是两块绣花块,有精制的绣花图案。另外,上衣的袖口和领口处也绣有一圈花,这是男性上衣绣花的三个地方,观察多例,均未见有破例者。

  男性上衣也有后摆,长度没有女性的长,也是长形的,颜色同衣服。没有花饰。但男性上衣的后摆在有些例子中消失。我以为,前一种有后幅的上衣是比较传统的,后一种无后幅的是经过改进了的。

  男女上衣的这一块后幅我以为与古代仡佬族的披袍、套头裙有关,具体如何有待进一步考究。

  男性上衣内部现今的穿着是多样化的,但在不久前的传统中也有类似女性内衣的问题,因我在观察中发现,有一男青年竟穿四件如此的上衣,保暖?或是一种富有的显示?

  男性下身传统的是一袭如女性一样的白色百褶裙,长也是至小腿中间位置,这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多言的,倒是其绣花的腰带值得一书。这腰带系在男性腰部,很长,可以在腰上围好几圈,带子垂在男性面前有一长形的条幅,幅下垂边上有的还有穗花。整个腰带全部绣上了精美的图案,原则与女性的相同,其腰带的刺绣程度与女性上衣的满绣相同,可见传统的男性服装也与女性服装一样。很看重这些美色的展示,只是女重在上衣,男重在腰带。另外,男性在传统的衣饰中,最初也是裙子下没有内裤或长裤的,但现今也有了变化,基本上都有穿长裤了。

  男性着裙者小腿亦有白色毛毡裹之,鞋的情况前已有叙。饰物上,男性脖子上亦有铜圈,情形与女相同。在花腰带的两边,也系有女性一样的花手巾。另外,一些男性还斜挎着一个精制的绣花包,这也是相应的饰物之一。图42妇女秀花。2001年6月摄于后寨

  以上是整个梭嘎苗人我已知的服、色、饰情况,可能并不完全。应该说,他们的服色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总的蜡染图案很精细雅致,绣花图案也很新颖丰富,特别强调对称关系和效果。在色彩上,总的视觉感觉很清新,不俗,再加上此支系男女长相都较好,肤色也白洁,给人印象深刻。

  以上的个案对梭嘎苗人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相应的描述,概况如此,但我们还无法深入梭嘎苗人文化中的服饰文化的工艺层面。无庸讳言,这里肯定有梭嘎苗人文化的许多表现,并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在个案的描述中,我大致顾及了基本面上的东西,但也有当时不明了的地方,如梭嘎苗人女孩脖子上的铜圈、以及我称为“围腰”的东西。梭嘎苗人的女孩戴铜圈除了表示富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这就是标明女孩未婚,已婚的妇女就不再戴它了。图43蓝锭植物。

  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对于我个案中所说的“围腰”的这个名称,及对其的理解都有些不明了的地方,对此,杨耀荣先生1990年时对其进行了描述,我以他的描述对这方面是一个较好的补充。他文中说:

  章围,又称毡围,毡者,羊毛赶织就的羊毛毡也,其“章”之意,大概是“毡”字谐音衍化而来,称谓之习惯了,也就约定俗成,“围”,取围裙围巾围腰之形象功能。章(毡)围是否有其它之含意?有待考证。

  “长角苗”妇女都要带一个章围,只有也唯有“长角”女人才可带,实在是一个时刻不离的“护身符”,即使是田间劳作也要系带,样式有如孩童之兜肚,更如日本女人和服背上那个“妆饰包”。

  章围有背带,但不似小学生们斜背书包,却又如小学生们有时将书包背带下挂在颈部肚前那样。如此,这个“包”就自然遮盖了小肚子至大腿的全部,上齐小肚,下至大腿,左方横平腰际,走起路来磕碰大腿,有些不便。

  章围博大宽厚,一挡百挡,挂于颈,系于腰,是长角女人服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眼夺目。

  章围重的达两三斤,一般半斤,上窄下宽成微椭圆形,边长8寸至1.2尺,羊毛赶织成整块,一律用一种植物叶靛蓝色染就。

  女孩进入十二三岁就戴章围了,一戴就是告老终年,进入坟墓亦然。60岁以后,章围就用一块轻便的青布代替了。图44蓝锭染缸。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对梭嘎苗人的蜡染,杨耀荣先生也有一些文字,同样是很好的补充。

  长角苗蜡染古朴新颖,精湛别致,虚实相映,变化无穷。走进梭嘎苗人寨,灿烂多姿的彩色蜡染、青白蜡染迎面扑来。梭嘎苗人人的服装,常常凉在石头上、树林里,挂在篱笆边、屋檐下,一条条,一幅幅,一块块,大小不一,长短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靛青底布用植物靛青色汁将白色棉布及蜡画浸染。家家都有靛青染缸染锅,户户皆有蜡碗画笔,家家姑娘妇女都精通这门艺术工序流程。这是梭嘎苗人人的一门祖传技艺,即使是温饱未及的人家也必备蜡染器具和颜料,潜心制作彩色蜡染。否则,这家女孩必遭议论讥笑,视无本事,严重的被人看不起到门可落雀,择偶难。习俗如此,无议逆转,宁可土地荒芜,也要绘画蜡染刺绣,是一种特有的兴趣、爱好,也是一门特有的艺术。若是彩色蜡染,其*,由当地一种山草熬汁而成,其它红绿诸色,皆就地取材,大都是一些矿、植物原色。图45苗女学绣花。2001年6月摄于后寨

  女孩从10余岁就进入刺绣、蜡画和蜡染生涯。蜡画主要安置在女衣背和衣尾摆,每一个梭嘎苗人女性特别是姑娘、*,其背负的是一件珍贵的蜡染艺术珍品,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在长角苗蜡染里,也浸透着母亲的心血和慈爱,凝结着梭嘎苗人姑娘的手巧聪慧、忠贞勤奋。

  梭嘎苗人蜡染及刺绣是梭嘎苗人中情人的信物,更是梭嘎苗人人珍贵的民族遗产、祖传技艺。

  蜡染放置皆是肩、背、袖、腰和尾摆,裙子为四环花纹,余下绣、蜡相兼,不可错乱,如有反穿,衣鞋当帽,遭讥笑唾骂。
  古代东南少数名族服饰
  裕固族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可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裕固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后高前低,呈扇面形。也有的帽沿镶黑边,帽顶正中有在蓝缎上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和紫红色氆氇等料缝制,贫穷人家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缝制。冬季,多穿用绸、缎、布料做面的长袍,差些的则穿白板皮袄或褐面软毡里的毡衫过冬。男子一般都扎大红腰带,腰带上佩五寸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上无论单棉都用彩色布或织锦缎镶边,富人还用水獭皮镶外边。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处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大肚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盅。旱烟锅是用一尺多长的乌木杆,装上玉石或玛瑙烟嘴、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要齐耳露在领边。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长袍上面要罩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

  据历史传说,清朝顺治年间,在清廷高压强迫之下,要裕固族男子留一长辫,穿黑色马褂,遭到裕固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暴发了反清斗争。清廷派太子太保大将军年羹尧带兵*,*了不少人,将这一斗争*了下去。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马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后才消失。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足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猎人狩猎常穿用牛皮自己缝制的皮窝子,里面垫毛或草轻巧舒适。在海子地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上一般在青布上纳白线缀云字形图案。裕固族男子也戴礼帽。冬季,无论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现在的裕固族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
  裕固族男子上了年纪也有戴玉镯、银镯、戒指的,据说戴上胳臂不痛。戒指一般是银制的大戒指,有银制珐琅的,也有正中镶珠子的,戴在无名指上。老年男子还喜戴水晶茶色眼镜。
  彝族
  男女服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在双江,男上衣为右开襟、带纽绊、无领半长衫,长袖,衣脚至膝,下摆、衣襟包布镶边。裤为大筒长裤。女上衣先为左开襟,后改为右开襟,低领短衫,下着长统裙,腰束2米长的黑色棉布挑花腰带。足穿翘头绣花布鞋。妇女多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以铜、银、铝制作。在凤庆,不论男女,服色均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头缠长达几米的包头,上衣无领,右开襟,裤较短,裤腿肥大,长约1尺5寸左右,无裤腰,乍看如裙外衣有领,中间开襟,钉布纽扣7、9、11、13对不等,须是单数对。衣袋3个,左*一个较小,下边左右各一个较大,袋口镶图案花边。女服较男服复杂,头戴形如板瓦状的头巾,以黑白相间的花格子布缝制,长约2米,宽约l米。缠头巾时,先用一根长约2米,宽约10厘米长布带束发于头顶,发带两端外露线须,缀各色料珠。头巾折成两叠盖住头部,前端超出前额10厘米,可以遮阳,后端披至肩、背,再以束发带将头巾缠稳,发带两端坠于耳际。戴大耳环。新娘出嫁头巾为特制,包起来左右成尖角,后部呈"披风"形状。女内衣为前正中开襟,襟边镶有六七条直线图案,拼合成一条约2寸宽边,外衣无领,内衣矮领。内衣领口有一纽扣,为内外衣共用的唯一扣子。胸前佩戴一块梯形黑布。
  挡住*又称兜肚。外衣襟边钉有8个银泡,24个小银泡。内外衣的脚边镶有犬齿图案,一道压一道,多达十几道。袖口和衣服的开襟处均镶边,图案和道数比其他部位多。袖口直径约5寸,根端直达腰际,犹如现代的"蝙蝠衫"。襟宽大,裤管宽约2尺,穿时将裤脚收拢对折上挽再套脚套扎于膝下,脚套边镶有花纹图案。围腰两条,一条较大,宽约一围半,长约3尺。一条较小,宽约半围,长约2尺。系围腰时将大围腰从后向前围绕,两侧向上拉起插入腰带,再于前面系小围腰。腰上插响篾筒、烟盒、小镜子等。双耳戴大耳环,手戴手镯、指箍。
  历史上,彝族男女都喜欢披羊皮,现已不多见,逐步改穿汉式服装,中老年男子喜戴棉毛线头套,男青年喜戴"帽",女青年内衣多穿新式衬衫,外穿传统服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32

古代匈奴的服饰
汉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苗人服饰
女装。

布料一般为麻布。麻布又为自种的麻,抽丝纺线后,用木质的古老的平机手工纺织而成,质地亦较为精细。

布一般都要经过蜡染。蜡染可能是先做成衣料各部分后才进行的,因为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衣袖的图案一般是对称的。一般装饰的上衣为白底蓝花图案的蜡染衣服,整个上衣全由精细美丽的手绘蜡染花纹图案覆盖,显得特别素雅。这几乎是素装,但在上衣上绣花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在观察中,我看到几种形式,一是衣服的左右幅刺绣的;二是只有左右袖子上部分刺绣的;三是左右袖子全部刺绣的;四是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袖子全都刺绣的;五是整个上衣全部刺绣的。在更细微的差别上还可以分类,但此分叙已经体现了生活装到盛装,从老年装到青年装的一般原则,不过这种原则已经被她们自己打破。生活装是不绣花的一般的蜡染上衣,这几乎问题不大;全绣花上装在花场上确也鲜艳夺目,但也有部分姑娘仍着全素色蜡染的上衣,仍然十分引人注目。

梭嘎苗人的这种上衣,无领,窄袖,前裾短,后面有一与下裙一样长的长方形后幅。这个长长的后幅是任何一件女上衣都得有的东西,并且是上衣绣花的起点和必须之处,也就是说,哪怕是全素色的蜡染上装,这后幅上也是要绣花的。这后幅上花纹一般是横条花,有致地从下到上,一道一道地与背部的花色相接。

上衣上的刺绣,有直接绣在经过蜡染处理的衣服上的,这样一般就以白底蓝花蜡染图案为底色进行衣服的装饰,另外有整块的绣好,然后叠缝在衣服上的,如有部分姑娘的肩、袖处的绣花图案就是如此。图37女上装前面。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在蜡染和绣花上,她们不管使用多少种图式,都讲究左右袖,左右衣幅上花纹图案的对称效果。另外,对称的原则还被应用于左右的图案中,这些作为左右大对称的图案中。也在上下、左右关系上体现这一对称原则。可以说,她们上衣的每一处图案都表现一定的对称关系,这使得梭嘎苗人的女性上衣上的图案花纹,既变化万千,又协调统一。

这种无领的上衣,从颈处下来,必有一方长长的幅边,这条幅边也被梭嘎苗人聪明的女性充分利用。这条幅边的图案不管是蜡染和刺绣,在表现对称原则的同时,又从最根本处表现每一件服装的与众不同。在1995年正月初十的花场上,你很难找到上衣图案花色完全相同例子,在我的镜头上曾出现了四个姑娘,上衣的花纹图案几乎一致,在左右袖、左右幅上的花纹图案大致相同,但这四个姑娘的四条幅边的花纹图案却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就把“雷同”二字轻轻抹掉了。

这种上衣只有一个位置在衣服中部的布结相系,作为钮扣。这种布结即便完全系住,女性V字型的*都将露得很大很深,完全看得到外衣里的内衣。我们现今看到的女性内衣多为红色或粉红色的衬衣,此明显为现今市面上的一般衬衣。最初的传统的梭嘎苗人女性内衣大概不是这个样子,应该是普通的麻织内衣,或者说根本没有内衣。至于现今内衣的颜色,这与一般的粉红色、红色表现青春骄艳的观念是相通的,故我以为,如果她们传统的衣饰中有内衣,颜色也是倾向于红色的。

在内衣里面,应该是束胸一类的东西,但据知乳罩在她们几乎是没有的,只有极少的有外出经历的女性才有戴它的可能性。图38女下裙。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梭嘎苗人女性的下装是一幅桶式的百褶裙。一般以黑色为基底色,间以红、浅蓝色的条,形成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非常醒目。最经常的色彩搭配是这样的,从裙边算起,第一道是红色(或为半道),第二道是黑色,三道是红色,四道是黑色,五道是浅蓝色,六道是黑色,七道是红色,八道是黑色,九道是浅蓝色,十道是黑色,十一道是红色,十二道是黑色,十三道是浅蓝色,十四道是黑色,十五道是红色,十六道是黑色,再以上就是裙腰,这里一般就是白底蓝花的蜡染布料缝制了。这十六道色条(可能实际中的色道有一定的变化,但不大),五道红色,三道浅蓝色,八道黑色,黑色和红色的色条宽度大致相同,有一定的差异,但不是很大,但三道浅蓝色色条宽度只有黑、红色宽度的一半左右。或者更窄一些。色彩上黑色不变,但红、浅蓝在总的色调不变的情况下就有许多变化,如桔红、淡红、昏红、过渡红、黄红等,浅蓝色也是如此。我在花场上,见裙子的色调总的如此,但见不到完全一样条纹和颜色搭配的两条裙子。

据调查询问得知,传统的妇女装饰中,裙子里一般也就没有内裤,腿上也没有裤子一类的衣物,完全靠裙子和衣服来保暖。但现今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部分女性已经在里面穿上了内裤和棉毛裤一类的东西保暖了。图39织布机。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这种裙子的长度一般达到小腿的中部。裙子下的小腿上,就是一传统的物件了,这是一片白色的很厚的毛毡,它长度与每个人的小腿长度一样,即从踝关节直到漆关节处,宽度也与小腿的粗细适中,使用时把它裹在小腿处,漆关节处有绳绑好,脚背处又有传统的钉子鞋延伸上来的布片套住、绑好。这块裹腿毛毡的保暖应该是有特别功效的,特别是在过去传统的女性下身穿戴中,就显得异常重要。

毛毡下面就是鞋了。传统的鞋是牛皮为底,底有铁钉,绣花鞋面,上有一黑色软布统,把布统提起,形同今天所见的半腰水靴。这种鞋的牛皮底约有五层,多为健牛皮所为(可能也有多几层的或少几层的),底上有十数颗铁钉分布,在泥泞的山区行走不易打滑。鞋的帮是布面绣花,男女鞋都绣花,但女鞋的颠色为红色等,男鞋的颜色大概淡雅一些。另外。男女的区别主要在于:女鞋的鞋尖是一个带钩的形状,而男鞋的鞋尖部则包了一块硬牛皮,其余部分大致相同。梭嘎苗人在不久前是很看重此鞋的,一般的女儿出嫁的陪嫁品中就得有鞋。我在一杨姓家就看到了这样的实物。现今的梭嘎苗人男女已经没穿这样传统式样的鞋了,但对鞋底带钉的鞋情有独钟,故在每一个男女的脚下,都有一双带胶钉的足球鞋,以替代皮底的铁钉鞋。这也是文化事象流变的例子之一。

以上是女性身上的衣装,但还得有三样东西才能组成梭嘎苗人女性服饰的整体,这就是脖子的铜圈、小腹处的肚兜似的饰物,以及这个饰物带上的数条手巾。

铜圈。铜圈作为女性的一种妆饰品是挂在脖子处的,铜圈为圆形,脖子后处是普通的铜棍状圈,下巴处铜圈有卷曲的妆饰花圈。这样的妆饰铜围有的女性戴,有的女性没有戴,但据知为戴圈多的显贵。观察到的情况,戴者少者四个圈,多则八个。图40章围。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小腹处的类似肚兜的东西基本为圆形,黑色,质地为毛毡,很厚,大小正好把腹部、耻部下延全部盖住。此物她们叫“围腰(章围)”,而我以为它肯定有自己更深含义的称呼。此物的上部处连接两根带子,挂在人的脖子上,左右还有两根小一些的带子系在腰上。

问及此物的实际效用和意义,一般只说是为了好看。我以为它不可能是家务活的围腰,在外和在家劳动时不取下,只把它转到身后去。也不是为了手的保暖而设制的,因为梭嘎苗人女性手的取暖大都伸至后腰的上衣尾幅下,并不放在此物下。唯一的实际功用就是为腹部和耻部挡风寒了,但又不完全,放在外面,挡风寒的功效有,但并不明显。我以为,它肯定是某种文化含义的表达,比如对最原始的遮羞布、皮幅的回忆和外化,故而此物的文化意象很古老。调查反映说“是一种规矩”。

系在“围腰”带的手巾也是梭嘎苗人身上的饰物之一。这些手巾一般带花,花色多种,有带,分两条、四条、六条对称系在左右的带上,然后垂下,大致达到“围腰”的底部或者超过露出,在“围腰”两边。此物问及,也是说好看,文化事象的蕴含一时不好理解。

在梭嘎苗人中,男性的衣饰也显得很重要,至少比一些男性消失了民族服装的民族重要,因为他至今的服饰消失的并不很多。图41生长中的麻。梭嘎苗人织布的主要原料。

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男性的头上三十年前是有饰角和盘发的,但现今一如汉族,只包了一块黑色的帕子。

男性的上衣布料是麻织的土布,染成青黑色。有硬领,窄袖,从领口到下摆是两排白色的蝴蝶结式的布纽扣,左右有两个四方形的口袋,口袋就是两块绣花块,有精制的绣花图案。另外,上衣的袖口和领口处也绣有一圈花,这是男性上衣绣花的三个地方,观察多例,均未见有破例者。

男性上衣也有后摆,长度没有女性的长,也是长形的,颜色同衣服。没有花饰。但男性上衣的后摆在有些例子中消失。我以为,前一种有后幅的上衣是比较传统的,后一种无后幅的是经过改进了的。

男女上衣的这一块后幅我以为与古代仡佬族的披袍、套头裙有关,具体如何有待进一步考究。

男性上衣内部现今的穿着是多样化的,但在不久前的传统中也有类似女性内衣的问题,因我在观察中发现,有一男青年竟穿四件如此的上衣,保暖?或是一种富有的显示?

男性下身传统的是一袭如女性一样的白色百褶裙,长也是至小腿中间位置,这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多言的,倒是其绣花的腰带值得一书。这腰带系在男性腰部,很长,可以在腰上围好几圈,带子垂在男性面前有一长形的条幅,幅下垂边上有的还有穗花。整个腰带全部绣上了精美的图案,原则与女性的相同,其腰带的刺绣程度与女性上衣的满绣相同,可见传统的男性服装也与女性服装一样。很看重这些美色的展示,只是女重在上衣,男重在腰带。另外,男性在传统的衣饰中,最初也是裙子下没有内裤或长裤的,但现今也有了变化,基本上都有穿长裤了。

男性着裙者小腿亦有白色毛毡裹之,鞋的情况前已有叙。饰物上,男性脖子上亦有铜圈,情形与女相同。在花腰带的两边,也系有女性一样的花手巾。另外,一些男性还斜挎着一个精制的绣花包,这也是相应的饰物之一。图42妇女秀花。2001年6月摄于后寨

以上是整个梭嘎苗人我已知的服、色、饰情况,可能并不完全。应该说,他们的服色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总的蜡染图案很精细雅致,绣花图案也很新颖丰富,特别强调对称关系和效果。在色彩上,总的视觉感觉很清新,不俗,再加上此支系男女长相都较好,肤色也白洁,给人印象深刻。

以上的个案对梭嘎苗人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相应的描述,概况如此,但我们还无法深入梭嘎苗人文化中的服饰文化的工艺层面。无庸讳言,这里肯定有梭嘎苗人文化的许多表现,并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在个案的描述中,我大致顾及了基本面上的东西,但也有当时不明了的地方,如梭嘎苗人女孩脖子上的铜圈、以及我称为“围腰”的东西。梭嘎苗人的女孩戴铜圈除了表示富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这就是标明女孩未婚,已婚的妇女就不再戴它了。图43蓝锭植物。

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对于我个案中所说的“围腰”的这个名称,及对其的理解都有些不明了的地方,对此,杨耀荣先生1990年时对其进行了描述,我以他的描述对这方面是一个较好的补充。他文中说:

章围,又称毡围,毡者,羊毛赶织就的羊毛毡也,其“章”之意,大概是“毡”字谐音衍化而来,称谓之习惯了,也就约定俗成,“围”,取围裙围巾围腰之形象功能。章(毡)围是否有其它之含意?有待考证。

“长角苗”妇女都要带一个章围,只有也唯有“长角”女人才可带,实在是一个时刻不离的“护身符”,即使是田间劳作也要系带,样式有如孩童之兜肚,更如日本女人和服背上那个“妆饰包”。

章围有背带,但不似小学生们斜背书包,却又如小学生们有时将书包背带下挂在颈部肚前那样。如此,这个“包”就自然遮盖了小肚子至大腿的全部,上齐小肚,下至大腿,左方横平腰际,走起路来磕碰大腿,有些不便。

章围博大宽厚,一挡百挡,挂于颈,系于腰,是长角女人服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眼夺目。

章围重的达两三斤,一般半斤,上窄下宽成微椭圆形,边长8寸至1.2尺,羊毛赶织成整块,一律用一种植物叶靛蓝色染就。

女孩进入十二三岁就戴章围了,一戴就是告老终年,进入坟墓亦然。60岁以后,章围就用一块轻便的青布代替了。图44蓝锭染缸。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对梭嘎苗人的蜡染,杨耀荣先生也有一些文字,同样是很好的补充。

长角苗蜡染古朴新颖,精湛别致,虚实相映,变化无穷。走进梭嘎苗人寨,灿烂多姿的彩色蜡染、青白蜡染迎面扑来。梭嘎苗人人的服装,常常凉在石头上、树林里,挂在篱笆边、屋檐下,一条条,一幅幅,一块块,大小不一,长短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靛青底布用植物靛青色汁将白色棉布及蜡画浸染。家家都有靛青染缸染锅,户户皆有蜡碗画笔,家家姑娘妇女都精通这门艺术工序流程。这是梭嘎苗人人的一门祖传技艺,即使是温饱未及的人家也必备蜡染器具和颜料,潜心制作彩色蜡染。否则,这家女孩必遭议论讥笑,视无本事,严重的被人看不起到门可落雀,择偶难。习俗如此,无议逆转,宁可土地荒芜,也要绘画蜡染刺绣,是一种特有的兴趣、爱好,也是一门特有的艺术。若是彩色蜡染,其*,由当地一种山草熬汁而成,其它红绿诸色,皆就地取材,大都是一些矿、植物原色。图45苗女学绣花。2001年6月摄于后寨

女孩从10余岁就进入刺绣、蜡画和蜡染生涯。蜡画主要安置在女衣背和衣尾摆,每一个梭嘎苗人女性特别是姑娘、*,其背负的是一件珍贵的蜡染艺术珍品,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在长角苗蜡染里,也浸透着母亲的心血和慈爱,凝结着梭嘎苗人姑娘的手巧聪慧、忠贞勤奋。

梭嘎苗人蜡染及刺绣是梭嘎苗人中情人的信物,更是梭嘎苗人人珍贵的民族遗产、祖传技艺。

蜡染放置皆是肩、背、袖、腰和尾摆,裙子为四环花纹,余下绣、蜡相兼,不可错乱,如有反穿,衣鞋当帽,遭讥笑唾骂。
古代东南少数名族服饰
裕固族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可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裕固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后高前低,呈扇面形。也有的帽沿镶黑边,帽顶正中有在蓝缎上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和紫红色氆氇等料缝制,贫穷人家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缝制。冬季,多穿用绸、缎、布料做面的长袍,差些的则穿白板皮袄或褐面软毡里的毡衫过冬。男子一般都扎大红腰带,腰带上佩五寸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上无论单棉都用彩色布或织锦缎镶边,富人还用水獭皮镶外边。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处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大肚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盅。旱烟锅是用一尺多长的乌木杆,装上玉石或玛瑙烟嘴、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要齐耳露在领边。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长袍上面要罩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

据历史传说,清朝顺治年间,在清廷高压强迫之下,要裕固族男子留一长辫,穿黑色马褂,遭到裕固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暴发了反清斗争。清廷派太子太保大将军年羹尧带兵*,*了不少人,将这一斗争*了下去。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马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后才消失。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足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猎人狩猎常穿用牛皮自己缝制的皮窝子,里面垫毛或草轻巧舒适。在海子地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上一般在青布上纳白线缀云字形图案。裕固族男子也戴礼帽。冬季,无论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现在的裕固族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
裕固族男子上了年纪也有戴玉镯、银镯、戒指的,据说戴上胳臂不痛。戒指一般是银制的大戒指,有银制珐琅的,也有正中镶珠子的,戴在无名指上。老年男子还喜戴水晶茶色眼镜。
彝族
男女服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在双江,男上衣为右开襟、带纽绊、无领半长衫,长袖,衣脚至膝,下摆、衣襟包布镶边。裤为大筒长裤。女上衣先为左开襟,后改为右开襟,低领短衫,下着长统裙,腰束2米长的黑色棉布挑花腰带。足穿翘头绣花布鞋。妇女多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以铜、银、铝制作。在凤庆,不论男女,服色均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头缠长达几米的包头,上衣无领,右开襟,裤较短,裤腿肥大,长约1尺5寸左右,无裤腰,乍看如裙外衣有领,中间开襟,钉布纽扣7、9、11、13对不等,须是单数对。衣袋3个,左*一个较小,下边左右各一个较大,袋口镶图案花边。女服较男服复杂,头戴形如板瓦状的头巾,以黑白相间的花格子布缝制,长约2米,宽约l米。缠头巾时,先用一根长约2米,宽约10厘米长布带束发于头顶,发带两端外露线须,缀各色料珠。头巾折成两叠盖住头部,前端超出前额10厘米,可以遮阳,后端披至肩、背,再以束发带将头巾缠稳,发带两端坠于耳际。戴大耳环。新娘出嫁头巾为特制,包起来左右成尖角,后部呈"披风"形状。女内衣为前正中开襟,襟边镶有六七条直线图案,拼合成一条约2寸宽边,外衣无领,内衣矮领。内衣领口有一纽扣,为内外衣共用的唯一扣子。胸前佩戴一块梯形黑布。
挡住*又称兜肚。外衣襟边钉有8个银泡,24个小银泡。内外衣的脚边镶有犬齿图案,一道压一道,多达十几道。袖口和衣服的开襟处均镶边,图案和道数比其他部位多。袖口直径约5寸,根端直达腰际,犹如现代的"蝙蝠衫"。襟宽大,裤管宽约2尺,穿时将裤脚收拢对折上挽再套脚套扎于膝下,脚套边镶有花纹图案。围腰两条,一条较大,宽约一围半,长约3尺。一条较小,宽约半围,长约2尺。系围腰时将大围腰从后向前围绕,两侧向上拉起插入腰带,再于前面系小围腰。腰上插响篾筒、烟盒、小镜子等。双耳戴大耳环,手戴手镯、指箍。
历史上,彝族男女都喜欢披羊皮,现已不多见,逐步改穿汉式服装,中老年男子喜戴棉毛线头套,男青年喜戴"帽",女青年内衣多穿新式衬衫,外穿传统服装。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0.27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