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0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8:48
16世纪后期,后金兴起,与蒙古贵族通婚成为女真贵族的时尚。于是“鞑子”成为受压迫的汉族人民对满清统治者的蔑称。由“鞑子”引申而来的“鞑虏”一词,具有更为强烈的憎恨色彩。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指用*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这是当时反对封建主义的一句重要口号。
一般说来,鞑虏,鞑子,鞑靼,指的是塔塔儿人,就是鞑靼人。他们是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后与蒙古民族融合,并随成吉思汗西征。清末特指清朝统治者。清末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放弃该口号转为“五族共和”。
在蒙古兴起之前,鞑靼是蒙古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的总代称。塔塔儿人生活在大兴安岭西,阿尔泰山杭爱山以东,在欧亚民族大迁徙时西迁。 蒙古人是将“鞑靼”此名继承下去的民族。在蒙古西侵时,俄罗斯的王公们依然不称之为蒙古人,而叫鞑靼人。后来在此地蒙古残存政权叫做喀山,其主体民族还是鞑靼人。以至南俄的一片草原叫做鞑靼草原。
扩展资料
鞑子(或鞑虏)的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明朝时期,被明军赶到北方草原和沙漠地带的蒙古人*为鞑靼和瓦剌(即卫拉特蒙古,今天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两部,在*之初,蒙古内部斗争中鞑靼人占上风,相对来说势力较强。明军与之常有战事发生,战场主要在内蒙古地区和北京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明军如果占据战略主动,战场有时也会发展到外蒙地区以及俄罗斯境内。
在战争之中,大明军民对于自己的对手的称呼很快也随形势发展,从蒙古人改成了鞑靼人,出于民族间历史和现实仇恨、经济优势、文化心理优越感以及*军事对抗和斗争中宣传的需要等因素,鞑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蔑称 鞑子,久而久之,鞑子这个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即使随后蒙古内部瓦刺的实力和地位超过了鞑靼,明朝的对手主要换成了瓦刺人,这个称呼也没再发生变化。
而到了后来,蒙古各部势力衰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兴起,鞑子的称呼也随之扩展到了女真人身上(事实上女真与蒙古无论从语言还是风俗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当然,当用鞑子称呼女真人时,为将之与蒙古人区别开来,当时的汉族人往往称女真人为辽东鞑子,后来又随着女真族改族名为满族,此蔑称也又随之改成为满州鞑子。
至于鞑虏,则是鞑子的文言文称呼,没有实质区别。由此可见,鞑子一词实际是从明代开始汉族人对于经常袭扰边境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称呼了,只不过因为自明代始,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主要威胁来自蒙古族和女真族,所以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满族人)。
这样的称呼源自明代和明之前的中华文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始终处於世界领先地位所产生出的自傲和鄙夷。鄙视经常侵扰边境的游牧蛮族,因此产生东夷、西戎、北虏、南蛮,等称谓。“夷”代表的是野蛮,与之相对应的“华”代表的是文明。中国传统观念里华夷之辨的要害就在于保卫文明,抵抗野蛮的侵略,防止一切野蛮对文明的侵略导致的社会倒退文明破坏的悲剧的发生。即便从现代来看,华夷之辨的思想都是极其先进,不容质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鞑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8:48
鞑子是鞑靼的简称,一般特指蒙古人,后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带有蔑称),就像古人称少数民族为胡、迪、羌、奴、蛮一样,满人不会称自己为鞑子,他们一般自称“在旗”、“旗人”、“满人”、“满洲人”,而不蔑称自己。同样在过去满洲人也用“蛮”来称呼汉人,也是蔑称,所以有的满人称袁崇焕叫袁蛮子,但入关后实行满汉一体的*,无论是对汉人还是对满人都没有蔑称。直到近代,孙中山先生为了达到*目的才称满人为“鞑虏”,但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衰落是封建制度衰落造成的,并非是满人造成的,所以他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中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构成(满、蒙、汉、藏、维),并且称满洲为“满”而非“鞑子”、“鞑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8:49
是鞑靼的意思~对北方民族的蔑称,蒙古入侵中原,从北方而来,汉人就管蒙古人叫“蒙古鞑子”。后来满人也来了,也是从北方南下,所以也叫满人鞑子了。满人也管汉人叫蛮子,也是对南方农耕民族的蔑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8:49
由于元朝当年被明朝军队赶至漠北以后,由于元朝后裔不断对明朝进行袭击侵扰再加上当时长城以北以西的许多部落民族对汉人统治地区的侵扰导致当时的汉人就将当时所有的异族统称为鞑子。在明朝后期满清兴起以后也在不断的侵扰大明王朝,使得中原内地的汉人就称呼他们也为鞑子、鞑虏,一直到满清建立了大清王朝,许多反清人士还是在称满族人为鞑子,随着清朝局势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称为鞑子的时候也逐渐的减少了,只是在许多反叛或者推翻清朝统治的人士中还会这样进行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