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乌达区葡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论文

2024-08-09 来源:划驼旅游
乌达区葡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郝凤凤,刘浩 乌达区葡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郝凤凤,刘浩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高效农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鸟兰淖尔镇科技服务中心,内蒙古鸟海016040) 摘要:鸟达地区自然条件适宜、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善、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资源充足,加大葡萄新品种的培育和 引进力度,在发展露地葡萄的同时,加快了示范葡萄园、观赏葡萄园、生态葡萄园、保护地反季节葡萄等的发展。 关键词:葡萄产业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 乌达区立足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干旱少 雨、空气相对湿度低、病虫害少、地区土壤和气候等资源优势, 逐步形成本地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葡萄种植业。所产的 葡萄含糖量高、酸度适中、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无农药污染, 品质极佳。加大葡萄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引进葡萄名优 新品种近2O个,以鲜食为主,延长上市时间,在发展露地葡 萄的同时,加快示范葡萄园、观赏葡萄园、生态葡萄园、保护 地反季节葡萄等的发展。同时,葡萄行业协会孕育而生,葡萄 保鲜取得突破性进展。 1乌达区葡萄产业化发展现状 1.1总体规模偏小,葡萄品种繁杂,效益偏低 乌达区现有葡萄 瞳面积达13333}Ⅱn2,挂果面积仅126鲫 , 品种却多达50余种,各品种规模小,效益低。特别上无核白、 红提等一些名特优新品种虽有所发展,但面积仍偏小,没有规 模效益。 1.2农田水利、防护林等基础设施薄弱 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水利工程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当地葡萄 种植业的发展。 1.3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多数葡萄种植从业人员经营各自的承包土地,商品生产意 识和质量观念淡薄,追求高产、优质栽培观念不强,生产不集 中、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也不高,先进生产技术的实施和推广 就更为缓慢。 1.4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葡萄种植科技培训、新品种的引进和应用等科技投入不足, 影响了葡萄产业的发展。基层农技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未充 分发挥积极作用。 1.5缺乏良种苗木繁育体系。种苗行业不规范 近几年,苗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单位和个人自 引苗木,自行繁育,苗木的纯度和质量难以保证。缺乏计划和 安排,出现苗木供应不足现象,造成种植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1.6科技支撑体系较为薄弱 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不足,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 人员更为缺乏,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技 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行 业管理滞后。 1.7商品意识差。产后处理与精深加工滞后 重生产轻销售,多数果品达不到商品果的要求,果品不分 级,统货上市;大箩、大筐、大塑料箱上市,包装粗糙;差果 铺底,好果盖面,从而影响市场销售价格,导致优质果卖不上 好价钱。对葡萄的保鲜、贮藏、运输、销售市场重视不够,信 息不灵,手段落后。 1.8葡萄加工和冷藏业发展速度和带动作用较为缓慢,产业化 程度低 乌达区至今尚未建立起“公司+基地+种植户”的管理 模式,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营机制。基地发展和龙头 企业建设均未步入正轨。 1.9农民贷款难,没有能力投入,制约葡萄的发展 葡萄种植前期投资成本较大,一般3a后才有回报,多数 果农无经济实力投入。加之,金融系统改革,乌达区农村信用 文献标识码:A 社被撤,农行、城市信用社的职能转变,上级下拨的农业贷款 资金被收回,农民无处贷款。 2乌达区葡萄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2.1加快葡萄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葡萄种植户收入 通过调整葡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葡萄产业。调整葡萄种 植模式,增加发展优质、高效葡萄产业,抓好葡萄良种的引进、 繁育、改良和推广。以全面提高葡萄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 经济效益为核心,积极引导种植户在现有基础上,利用新技术、 实行规模种植,重点发展专业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专 业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突出发展种植小区。按照公司+农 户的形式,搞好葡萄产业化经营。搞好品种改良,大力引进优 质品种。积极发展有特色、无公害、名优特稀品种的葡萄作物。 大力发展规模种植,积极开展“一村一品”活动。主要是扩大 适合当地环境优质高效品种的种植面积,实行区域连片开发, 逐步形成规模优势。鼓励私有企业建立大的葡萄农场,从良种 苗繁育基地建设(包括组培育苗)人手,保证苗木的纯度和质 量、杜绝品种杂乱、降低生产成本。采取谁供苗、谁服务的方 法,进而带动葡萄种植业发展。种植业的考核指标应将过去的 面积指标改为成活率、产量指标,保证“种一亩,活一亩,受 益一亩”。催生和培育葡萄深加工龙头企业,拉大葡萄产业链 条,形成产业。 2.2坚持工业强区。实施反哺战略 积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乌达区葡 萄产业化的重点是依托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围绕农副产品转 化和深加工,培植壮大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 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龙头组织,由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 建立起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的葡萄产业化体系。同时,加强 横向联合,走生产、科研、交工、市场、贮运一体化的农业产 业化路子。 2.3加强葡萄种植从业人员科技培训力度 加强对葡萄种植从业人员的引导和培训,增加培训资金, 完善培训模式,加大培训规模,提高从业人员的种植技术。加 大“阳光工程”和职业培训实施力度,争取使培训率达到80% 以上,葡萄种植收入达到总收入的30%以上。 2.4创新葡萄投入机制,改善生产条件 创新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 投资葡萄种植业。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构建城乡快速交通网络, 大力改善葡萄生产条件。充分应用乌海市政府对葡萄产业发展 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细化并强化乌达区推 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职能,成立一个权威性的“乌达区葡萄 产业化领导小组”,包括工、农、商、贸等各业,各负其责, 加强对葡萄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和服务协调。将 乌达区大面积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 农业战略,制定发展葡萄产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宽松 的环境,专项投资,专项建设,促进葡萄产业发展。鼓励发展 葡萄种植保险机制,补偿自然灾害对葡萄种植业造成的经济损 失,保障和促进葡萄生产的顺利进行。葡萄种植信息化建设。 健全葡萄种植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资源,推动信息数据 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葡 萄种植信息网络。 AGRICULTURE AND TECHNOL0GY 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0.1568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