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孙村小学王丽英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动物为题材的儿童歌曲。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热爱,教育幼儿要尊敬,热爱自己的母亲,从小就要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2/4拍,具有叙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小乌鸦爱妈妈》 2、创编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习小乌鸦爱妈妈的行为和思想品格。 教学重、难点:
1、在音乐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表达对妈妈的爱。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及培养学生在创编中的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跟着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美丽的大森林里来了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你们猜猜他是谁啊?猜谜语:是鸟不叫鸟,总爱哇哇叫,喜欢捉虫子,整天穿黑袍。 生:乌鸦。 三、节奏训练
师:今天小乌鸦还带来了两个好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出示小麻雀和小鸽子的头饰。大家知道它们怎么唱歌吗? 2/4 ×× ××| × ×| ×- | ×- || 叽叽 喳喳 咕 咕 哇- 哇- 拍拍 小手 跺 脚 飞- 飞- 让我们跟着它们一起飞吧! 三、学唱歌曲:
师:咦?小朋友们,小乌鸦在干什么呢?它怎么又飞走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播放画面,初听歌曲。我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在这儿住着乌鸦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一家,乌鸦妈妈每天都要飞到很远的地方去找虫子给它一群可爱的乌鸦宝宝吃。小乌鸦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了,它们学会了飞翔,学会了捉虫,可是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只能一个人孤单单的呆在家里,小乌鸦呢?它去哪里了啊?
2、听师范唱,再进行交流:听完这首歌,你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也是今天咱们要学歌曲的歌词。 出示歌词:
① 老师念一句学生轻声跟读歌词。 ② 分句体会。
师:乌鸦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心情会怎样?(伤心、难过)启发学生用表情表现乌鸦妈妈的心情。
师:小乌鸦为妈妈捉虫时,心情又会怎样?(着急)学生用表情表现小乌鸦着急的样子。
③ 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读歌词。
④ 学生加表情、动作读歌词。比赛:看谁都得最有感情。 4、听琴声,分句模唱歌曲。 5、完整演唱歌曲。 6、分析歌曲情绪
7、学生带有表情完整的唱歌曲一遍。 四、创编表演: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爱,你能用动作表演出来吗? 1、学生分组表演
要求表现出乌鸦妈妈的伤心、难过和小乌鸦为妈妈不辞辛苦寻找小虫的样子。学生上台表演时,其他学生亦可表演。 2、师生评价。
3、今天我们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快拿起地上的乐器演奏吧!全班表演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五、拓展延伸:
师:在动物界中,所有妈妈都像乌鸦妈妈那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小宝宝们都在妈妈爱护下健康成长,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温馨的一刻吧。我们要向小乌鸦学习什么?回想我们的妈妈把我们养大也是那么不容易,你要怎样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呢?我们能为妈妈做什么呢? 小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播放公益广告 《妈妈洗脚》
六、今天同学们的表现比小乌鸦更懂事,更可爱,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相信大家以后会做的更好!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离开教室。(随《小乌鸦爱妈妈》音乐学生象小乌鸦一样飞出教室) 学生听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这三大板块在这音乐课中循序渐进又密不可分。
在一教中,我设计了故事导入,节奏训练等音乐活动,示意让学生通过了解乌鸦的传说及乌鸦反哺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小乌鸦的善良与懂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学习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表演歌曲。本想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并且使学生在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体验与培养。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的语言不够严谨;节奏训练有所忽视;课堂上不敢大胆放手给学生;教唱的形式和方法还有待改善;提问的
有效率不高;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临场的课堂调控及组织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教与学衔接不上。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所以整节课的效果欠佳。
很多时候,在处理一节课时,我只急于如何去表现音乐,而忘记学习音乐的根本是引导学生聆听与感受。在聆听中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发自内心的用适宜的方式去表现音乐。实际上在处理教材备课中往往会忽视到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去了解自己的学生,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天枰上,然后再立足教材来备课。由于我的不细探,往往导致“备”和“教”的过程相脱离。
在一教的基础上,我整合自己的失败的地方进行再梳理。二教中,我抛弃了分角色表演的环节,将准确掌握歌曲节奏作为演唱歌曲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训练小动物走路的节奏来感受歌曲,在感受音乐过程中同时渗透节奏的教学,从而让大部分人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究其原因不是全部学生而是部分学生,是因为在设计节奏训练时,没有将难化简,将合适的字词简单的填入节奏,加大了读记的难度,不能让学生好学、好记也好用。而且整个教授的环节过于死板,没有重视学生的体验。在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方面,加入节奏拍手来读,形式过于单一,且前后的结合不自然,学生并不是真正感知后进行的模仿。整个环节中并没有体现出教师“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我设想可以进行多样化训练,让学生多听,多感知,丰富形式。比如个别读、集体读、对比读,带动作读等等,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临场
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只有多听,多感受才能整体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将死板的音乐知识融入其中,而不是单一的板书和教授。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教育应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要尊重学科应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艺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我二教之后最深的感触。我们的应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或是娱乐一乐而过。 先要入境,方能入情,强调听觉,重视体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联想—认知—理解—创造”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力求在每个环节中突出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接受、理解音乐。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歌曲还是乐曲教学,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让学生聆听及感受音乐的美好,从而理解和使用音乐。让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